头晕这事儿,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。很多人只要一晕,脑子第一反应就是:“是不是脑供血不足?”然后就开始自己吓自己,甚至有人半年一晕三次
就跑去买各种补脑丸、通血管的药,生怕脑子哪天就“断电”了。但真相是:头晕≠脑供血不足,这么想,不仅可能吃错药,还可能把真正的问题给耽误了。
周围很多人一头晕就往“脑子”上靠?“我妈60岁了,最近老是头晕,是不是脑供血不好?”“我爸出去晒个太阳就头晕,是不是脑子缺氧?”——
这类问题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。讲真,不一定。头晕的锅,脑供血不足只背了一小部分。更多时候,是别的“器官搞事”,结果全怪到“脑子”头上了。
那到底头晕有哪些可能的原因?怎么判断是不是“脑供血不足”?自己在家怎么简单判断?什么情况必须得去医院?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,别再瞎猜了。
先说第一点,很多人把“脑供血不足”当成一个明确的病,其实这词在现代医学里并不标准。严格来说,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,而是一个描述性的说法。
医生更愿意用“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”或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”这类更清晰的术语。大部分所谓“脑供血不足”的诊断,是老年人头晕头痛之后,做了个脑CT没发现问题
然后医生为了安慰家属,说了个模糊的词——“可能是脑供血不好”。结果这词一传十十传百,成了大家口中的“万病之源”。
但问题是,头晕的“锅”远比你想象得复杂。我们来拆一拆:
第一类,耳朵的问题。很多人不知道,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,还是负责“站稳”的重要部位。里面的前庭系统相当于身体的“陀螺仪”,一旦出问题就容易出现眩晕。
比如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”,就是耳石跑偏了,某个角度一动,眼冒金星、天旋地转。这种病发作时比喝醉酒还晕,但基本不影响生命
治疗也简单,手法复位就能解决,根本不需要吃什么扩血管的药。
第二类,颈椎问题。这点很多中老年朋友深有体会,一低头就晕,一回头就晕,然后就说“我脑供血不足了”。其实有时候是颈椎骨刺、椎动脉受压在作怪。
尤其是那些爱躺沙发、低头玩手机、坐姿不正的人,颈椎长期劳损,动脉一压,血流一慢,就会出现短暂性头晕。但这类问题的本质是“颈源性眩晕”
和纯粹的脑血流关系不大,用力补脑反而没用,关键得“治颈”。
第三类,心血管因素。有些人本身有心律失常或者低血压,偶尔一站起来就“眼前一黑”,甚至晕倒。
这种叫体位性低血压,尤其是老年人、吃利尿剂或者控制血压很紧的患者,特别容易出现。这个时候要补的,不是脑供血,而是要调整用药、补液、监测血压。
别再一晕就猛灌红糖水或者阿司匹林,那反倒容易出事。
第四类,神经系统疾病。像小脑病变、帕金森病早期、脑干病变,也可能以头晕为首发症状。但这些往往伴随其他表现,比如走路不稳、动作变慢、面部麻木等。
靠自己“脑补”判断是不行的,必须得去神经科系统检查。
第五类,精神心理因素。这年头,焦虑症、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,有些人会出现“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”的感觉,说不上来哪儿不舒服,就是觉得晕。
这种叫“功能性头晕”或“慢性主观性头晕”,MRI拍出来啥问题都没有,但人就是晕。这类患者往往白天晕、晚上不晕,躺下不晕、走路晕,越注意越晕
越查越焦虑。解决方案也不是吃补脑药,而是要从心理干预、行为疗法入手。
第六类,代谢性疾病。比如低血糖,饿久了、胰岛素打多了,头一轻、眼一花、手一抖,紧接着就晕。还有甲状腺功能异常、贫血,也都有可能以头晕作为“敲门砖”
这类问题,查个血最靠谱,别光盯着脑子看。
所以头晕这事儿,背后的门道多得很。每一种背后都有不同的处理办法,统统归结为“脑供血不足”就像把所有发烧都当“上火”,容易误诊、耽误病情。
那怎么区分自己是哪一类?教大家几个实用小技巧:
如果你是一换姿势就晕,比如躺下、起身、翻身时出现旋转感,几秒钟就好,那大概率是耳石症。
如果你是一低头就晕,伴随脖子僵硬,或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就发作,那可能是颈椎问题。
如果你是站起来一晕,脸发白、出冷汗,那要考虑体位性低血压或者心律问题。
如果你是晕得持续时间长,还伴随走路不稳、口齿不清、视物模糊,那就要警惕是不是脑部问题,比如小脑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。
如果你是查了所有器官都正常,但就是觉得晕、焦虑、心慌、怕死,那别忘了还有可能是心理因素。
当然了,这些判断只是初步筛查,不是诊断。真正要搞清楚原因,还是要靠医生,靠检查。别自己在家瞎琢磨,更别听邻居大爷说“我吃了这个药好了,你也吃”——医学不是试错游戏。
很多人问我:“那脑供血不足到底存不存在?”答案是,有,但它只是一个症状,不是一个明确诊断。真正要搞清楚“血供”出问题了,得做脑血流灌注成像
颈动脉超声、经颅多普勒这些检查,才能定性定量。不是说你晕了、CT没事,就能下个“脑供血不足”的结论。
还有一点特别想说:别乱吃扩血管药。什么尼莫地平、西比灵、盐酸氟桂利嗪,这些药是有适应症的,不是“补脑神药”。
吃错了轻则没用,重则反而加重低血压、引发头痛、嗜睡等副作用。尤其是老年人,本身肝肾功能下降,吃药一定要有医生指导。
说到底,头晕这事儿,不能一概而论,更不能一味补脑。
头晕≠脑供血不足,背后的坑太多,得对号入座。真晕了,别先百度,先找专业医生问清楚,再定方案。
那你自己或者你家人有没有过“头晕被误诊”的经历?你有没有吃过所谓“补脑药”反而没效果的?你怎么看“脑供血不足”这个词?欢迎留言讨论。别让一句“脑供血不足”挡住你看清真正病因的路。
参考文献:1. 中国卒中学会.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.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.中国慢性主观性头晕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(2022年版).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高开网配资-网上配资114-武汉股票配资开户-山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